1944年7月20日的暗杀企图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通过消灭希特勒来结束战争的尝试。波兰和法国战役后,德国公开提出的和平提议并没有被忽视。对大多数人来说,敌人没有接受这一提议恰恰“证明了盟军的战斗意志”。自从美国参战,尤其是从苏联撤军以来,大部分民众一直在考虑德国可能输掉战争。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战争似乎最终失败了。在敌人越过帝国边境后,这种信念更加坚定。在盟军渡过莱茵河和奥得河后,所有关于即将到来的失败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
当被问及在战争显然已无胜算的情况下,有哪些值得考虑的结束战争的方案时,52%的当代目击者回答“否”。主要障碍在于“对无条件投降要求的认知,以及对完全受制于残酷敌人,尤其是苏联人的恐惧”。同样普遍的观点是“战斗结束后,情况只会比现在更糟”。“对因犯下的暴行而遭到报复的恐惧”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宣传并非唯一助长这种希望的因素,即“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的冲突将变得更加激烈,以至于如果德国人坚持得足够久,他们就能从中获益”。
与今天的观念不同,犹太人注的焦点。犹太公民仅占总人口的不到1%,且分布不均。很少有普通公民拥有私人熟人和关系。因此,人们对犹太人和犹太人事务的了解并不深入,也较为零散。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例如1938年臭名昭著的“水晶之夜”骚乱之后,人们才开始谈论犹太人,当时的人们对此感到“震惊、痛苦和担忧”。官方的反犹主义普遍遭到抵制;反犹主义的施 商店 特莱彻报纸《冲锋报》(Der Stürmer)被认为“原始”(67%),并被大多数人忽视。这与如今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或德国人的道德缺陷毫无关系。
“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在战争后半期,对犹太人的骚扰和迫害达到了危及生命的程度,许多普通德国公民受到生存问题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他们全力关注,并在精神和情感上达到极致的压力。这包括对在军队服役的丈夫、儿子、父亲、兄弟和朋友的持续担忧和恐惧。”
苏尔沃尔德如此阐明了主观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艰巨的任务需要代替被征召入伍的士兵完成。尤其令人紧张的是……日益频繁的轰炸,不仅房屋或公寓的损毁……还有严重的人员伤亡。当时,许多普通民众在一片废墟中艰难度日。战争期间人们对犹太人和犹太人事务的认知状况,在非历史的视角下,一再被忽视或忽略。”